退出长者模式
技工教育------被边缘化的职业教育
发布日期:2009-07-07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通过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来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技工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向制造业输送大量一线工人的主要职责,却没能得到相应的重视与扶持。近年来,随着初中生生源的减少,职校、技校间的招生大战愈演愈烈,各种招生手段层出不断,生源介绍费、返回费越拼越高。尤其是在今年,武进、金坛、溧阳和周边城市丹阳等都出现了行政干预的地方保护政策。职校和各中学同属教育局管理系统,这就使得职校在招生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与各中学进行联合招生,甚至在中考前预招生,实行先上课、后办手续。这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的技校在招生这一环节上受到了致命性打击,全市各技工今年的生源严重不足,其严重程度已经关系到各技校今后的生存问题。

1、我市技工学校的管理体制仍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各技工学校分别隶属于各行业或归口劳动部门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不便统筹规划,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在客观上不利于技工教育的良性发展。对比我市的职校管理体制我们可以看到:职校统一归属市教育局管理,便于统筹安排、长远发展。

2、技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能力薄弱

1)实训条件严重滞后。

技工教育作为一种技能教育,实习实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近年来各个技校教育成本上升,经费入不敷出,对实习设施更是少有投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设备及耗材严重短缺,造成学生人数与实习场地、实习设备严重不成比例,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具备某些专业的实训条件,如数控专业,只有理论上的模拟而没有机床提供实践锻炼。

2)办学规模偏小,师资不足。

我市各技校平均办学时间已有25年,各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加上办学资金的不足,即使学校方面有心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或更新专业,但最终也因配备设施、设备和师资问题无法自行解决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落实。技校的专业老师和实习老师紧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更低。因资金问题和人手紧缺,通过外出培训和再教育来提升技校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途径也已变得不再畅通可行。

3、教师队伍人心不稳

作为学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自然招生也就成为我市各技校的首抓大事。目前我市各技校都采取了下任务、定指标的办法具体下派到学校的各位教师身上。每逢招生,技校的老师就要丢下书本和教鞭,像企业供销员一样为完成任务和指标而奔波。他们是那么的无奈,更有一些素质较好的老师为了生活的保障离开技校的工作岗位。

技校老师也多么希望能象大中小学、职校的老师一样,能一心扑在工作上,多为提高教育质量而下功夫.

三、几点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职校和技校同属职业教育范畴、技校也应统一归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建议我市能早日改变目前的多头负责或无人负责现状,通过“做强一专业,体现一特色”的思路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2、细化分工。建议将我市职业教育中职校和技校的教育培养功能进一步细化,实行差别化发展。如,职校重全日制学历教育,而技校重制造业熟练工人、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和在职职工培训、社区培训,农民工培训等。

3、保强扶弱。建议我市在继续重视职校建设的同时,能正视技校现状,加大对技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政策的支持,推动我市职校和技校能够同步、协调、良性发展,这不仅可以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各职校、技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使我市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全市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我市各项事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基地。

                               2009112

 

主办单位:中国致公党常州委员会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