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应重视医院医生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08-02-20

医学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天的社会?D心理?D生物医学模式。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服务必须从生物学单方位研究及治疗转变到心理、社会、生物学全方位的研究及治疗,重视社会、心理、生物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影响,特别重视社会和心理因素的作用。精神(心理)卫生已成了21世纪卫生工作的重大课题。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与社会人群,服务手段是医学科学技术,服务的目标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促进人民健康。医生是医疗系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其身心健康状况是此系统得以运行的基础。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及和谐社会的创建。在国内对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和报道甚少,重视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很有必要,也极为重要。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市有22.09%的医生主诉“有症状”,其中15.5%的医生可能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确诊以及咨询治疗。首先,医生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医生并不象病人和其他人所认为的那样,医生因为懂得健康的道理就不会生病。由于医生的社会角色、工作性质、职业要求不同于其他人,心理压力很大,然而,医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并没有得到系统内外强有力的关注和支持。其一,我国的医疗体制、医院管理的缺失;其二,病人与社会对医疗效果不断增高的期望值、对医生的理解的不够和医患关系紧张;其三,医生自身心理品质的优劣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就目前而言,中国医生的心理卫生与其他社会人群一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建议

1、医院管理决策层应强化心理卫生意识,重视和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和具体措施,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作为现代医生而言,理念的更新尤其重要,随着医学模式(社会?D心理?D生物)的转变而转变。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和技能,重视和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医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形成。另一方面,转变职业习惯定势,从单一聚焦于病症转向关注病和人相结合,加强医患之间情感的沟通交流,有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促进医疗效果的提高,为人民的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3、利用医疗卫生系统的优势,积极开展系统内外的心理卫生宣教工作,加强与病人和家属以及社会的沟通交流,树立新理念,制定新策略,展示新形象,取得整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打造共赢新局面。

 

 

 

致公党常州市委医卫支部

2007年12月

 

主办单位:中国致公党常州委员会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