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刚出台了五条减负政策,一时成为大家的热议话题,五条政策能真正起到减负的作用吗?为何来自高中生的家长赞同声很小?
正本清源,要减负,首先要明晰学生负担的来源:一方面是来自学校。学校的知名度主要靠什么?D?D学生的成绩,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关键看学生的成绩,老师的奖金也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另一方面更多来自家长和社会现实,可以说目前没有哪位家长不说孩子读书苦,可面对减负政策,支持的很少。我们不能回避,在我国,选择了不同的职业就意味选择了落差巨大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中国的“不差人”决定了就业的高竞争性,而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资本在竞争中获胜。所以才有小学、初中那么高的择校热,才有竭尽全力也要让孩子读高中、上大学的中国父母,而一锤定音的高考制度更是决定了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要全力以赴抓住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搏来把握命运。所有人的读书目标都很清晰,千军万马挤在一条道上,家长、学校能不严阵以待?学生能不含辛茹苦?我个人认为本次减负的初衷是好的,方向是对的,但方法过于简单,没有从源头上入手,没能解决实质的问题。尤其这种一刀切缩短高中生在校时间的减负,只是转变了一种形式,增加了家长的压力和管理责任,学生反而会因学习效率下降而得不偿失。
实际上我国办学有两条道,一条是普通教育,一条是职业教育。而在我国可以说心甘情愿让孩子选择职校的很少,为什么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有些情况我们不能忽视。1、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意味选择了低层次教育。从目前招生的批次,学历以及资金的投入甚至管理都显示了这点。2、由于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善,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意味选择了就业教育。3、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意味选择了企业和工人身份,就选择了相对低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就选择了保障性不强的生活。4、选择了职业教育,在现行的用人制度面前,机关事业单位等岗位将与你无缘。
一冷一热的两条路,应引起国家和地方领导的重视。我个人认为要减负,首先要给普通教育降温,增强职教的吸引力,重要的是进行制度的系列革新,以能力为本位,体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公正、公平,同时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职校的办学能力,缩小两者的差距,真正做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道齐头并进。其次减负的实效要看高考的指挥棒。常州市提倡减负,但在江苏省统考的大环境下,常州的家长敢吗,会愿意吗?只有江苏省统一减负,学生减负才有希望。最后还需要改变老师、学生已经习惯了今天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从幼儿开始,从小学重抓,就如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希望减负政策能治标又治本,希望读书的孩子不再这么受累,希望孩子的成才之路更宽,更希望各种人才涌现。 (周建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