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们局小QQ群曾经打出这样一幅欢迎标语:“欢迎敦煌豪华一日游回来!”他们是在开玩笑,笑我们不远万里坐着火车两天去两天回。由于新疆暴乱,原定的“甘肃、新疆游”只游览了嘉峪关和敦蝗。可我依然觉得:“敦煌豪华一日游,名副其实!”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大且盛故曰敦煌。
敦煌,前有阳关,后有玉门,南枕祁连,襟带西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在大西北的这片荒漠里,敦煌莫高窟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美妙绝伦的石窟艺术记载着中华文化曾有过的辉煌与璀璨。这里是飞天的故乡、佛教的圣地。因为我们学校与敦煌研究院的渊源,我们在敦煌的日子里享受了中央首长的待遇:我们参观了院长特批的四个洞窟,为我们解说的是专门接待中央首长的特级解说员。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敦煌是文化的宝库,不仅有物质文化,还有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在敦煌莫高窟中,佛教始终是他的主题,但是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与儒家文化互相融合,本土化和世俗化;莫高窟中体现了佛教和艺术兼收并蓄,不仅有中国本土的,还有罗马、希腊和印度等国的,这表明中国的佛教在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的营养,在不断创新。
在感叹美妙绝伦的石窟艺术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用敬仰的神情赞美一位老年女性?D?D她就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第一次知道樊锦诗这个名字,是看了我校这样一则报道:为了鼓励和感谢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同学的真诚行动,樊锦诗代表敦煌研究院全体职工向发出邀请,她说:“我们真诚地邀请和热切地欢迎你们在适当的时候,来到敦煌亲身领略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辉煌和魅力,共同探讨当今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把认识和保护世界遗产的知识与快乐传递给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和所处社区的更多公众,发动大家更积极地参与保护遗产。”很多人对樊锦诗这个名字可能非常陌生,不知樊锦诗是何许人也,可到了甘肃,无论是我们的导游还是旅游车司机,说起樊锦诗,都带着自豪与崇敬,都要特别提到,她是甘肃奥运火炬传递的第一棒。这位祖籍杭州,自小在上海长大,毕业于北京大学,被甘肃人民赞为“敦煌女儿”,被我们私下里称为“邻家婆婆”的江南女子,在接见我们的过程中,她始终是以一种淡淡的、不急不躁地语气细数着敦煌保护与研究工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细细打量外表娇小的樊锦诗,惊异于其46年来在西北大漠漫漫黄沙中的坚守。我揣摩着这张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美丽的脸,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一个正值青春年华像花一样绽放生命的美丽女人毅然决然的选择留在黄沙浩渺的大漠之上?是什么样的动力让这样一个女人用尽毕生精力去坚持一个梦想?是什么让她倾注了全部的情感,用火热的激情去工作去燃烧那执着的理想?毫无疑问,是莫高窟赋予了她无限的动力和激情,是莫高窟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让她凝固在这月牙泉边,用生命去续写莫高窟的历史。我想:石窟中满壁生辉的飞天、含威而立的金刚、拈花微笑的菩萨、清秀脱俗的阿难、苦修著称的迦叶最清楚,为了“真实、完整、可持续地将敦煌传给子子孙孙。”,樊锦诗是怎样一天天从青春少女到白发苍苍。有人说,不见大漠,不知天地之广阔;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
在我看来,樊锦诗,就是一株守望敦煌的胡杨。 (王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