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责任编辑:戴仲燕
常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齐梁文化的主发源地,悠久的建城史、传统的城市格局,使常州享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美称。
对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标准和要求,常州今年明确了“三大目标”,力争用5年时间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目标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切实保护、传承、发扬常州悠久历史。
常州地区是人类最早生活的区域之一。金坛薛埠和尚墩遗址、旧石器遗址距今40-20万年;常州城区圩墩遗址有6000多年历史。公元前547年,季札受封于延陵,常州始有文字记载。
常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常州古城“城中有河、河抱古城、城河相依、水路并行”的整体格局依然存在。大运河常州段因三水交汇、通江达湖的独特地理优势,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常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控制单位776处,通过第三次中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270处;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7家,馆藏文物35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78件(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23项,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
常州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出过15名状元、1947名进士。文化自成体系,形成文脉、画脉、学脉、医脉等特色文化脉络体系。常州是红色文化根据地、近现代工业孕育的摇篮,涌现出革命先驱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中国近代工业之父”盛宣怀等名人。常州民间艺术繁荣,金坛刻纸名列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传承发扬好这些宝贵资源,常州将全面挖掘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增加历史文化资源数量,提升保护等级;加大普查力度,加快推进创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的扩容、升级和修缮工作,推进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改善提高历史文化环境品质;出台法规制度,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体系,将发展和保护统一起来。
目标二:准确定位文化主题,展现名城特色、塑造城市个性。
为突出历史文化优势,常州将从地域性历史人文价值和城市在中华文明史上的贡献与地位中,定位城市历史文化主题。特邀清华大学名城研究中心编制《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此为基础总结常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为充分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城市文化个性,常州将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研究,重点对常州历史、中吴文化、齐粱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及文化体系脉络等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研究;充分考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和永续利用,营造独具特色
的城市文化氛围;从历史高度、文化角度,大胆创新,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塑造个性。
目标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城市文化全面发展。
古为今用、兼收并蓄,在坚守历史传统基础上利用好常州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积累、突破、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树立历史文化知名品牌,扶持相关产业、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历史文化品牌在旅游、文化、艺术类产业及相关特色服务业的发展优势,研究规划建设成一大批具有“形态、文态、业态、景态、神态”的文化产业项目,挖掘和吸引经济增长要素,提升城市活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附:程赦铭家兄最近从纽约寄来美国《侨报》附上原版常州专刊,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