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十八大 >> 内容
除夕年夜饭
发布日期:2013-04-19  来源:致公党 浏览次数:  字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即便中国传统习俗里本不缺形形色色的各式饭局,年夜饭仍可谓是最受中国人重视的一餐盛宴。虽说年夜饭象征意义早已超出最原本的“吃”的范围,但回头来看这些年来年夜饭餐桌上的菜肴,却能鲜明的感受到时代变化的气息。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虽对三年自然灾害已没有太深的印象,却也经历过不少物资匮乏、少油缺米的日子。在那样一个每天放学都期待着能吃上大米饭的年代,鸡蛋是奢侈的营养品,一顿猪肉更是不可多想的美餐。小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除夕才能让清汤寡水的餐桌一下子丰盛起来:香喷喷的大米饭、猪油团子、茨菰炖猪肉、烧鲢鱼,晚饭后还有炒花生……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几乎只有在年夜饭时才能见到。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年夜饭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吃饱,能解馋。

工作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渐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年夜饭菜肴的种类由匮乏逐渐走向丰富,“吃得好”一度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春节前,人们不再需要起早贪黑地排队抢购有限供应的荤腥,而是欢欢喜喜地去购买一些平时仍不大舍得吃的鸡鸭鱼肉。除夕与爱人一起回老家吃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年夜饭的味道萦绕在舌尖,年夜饭的温情也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中,沸腾在每一个人血脉里。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许多传统的年俗逐渐淡化,年夜饭也渐渐不再成为一年里最大的盼头。科技发展了,日子富裕了。从冬到夏瓜果常年飘香,从沿海到内陆到处都是生猛海鲜,八大菜系纵横南北大鱼大肉早已腻味。在富足的大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如何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得热闹且方便、甚至有所新意:鱼虾自然要吃鲜活的,鸡鸭要买“绿色”的,蔬菜瓜果不但要无污染甚至还要挑选非转基因的……一顿年夜饭既要注重荤素搭配,口感粗细结合,还要清淡少油,营养健康。有人选择自己做几个清汤小菜和家人一起享用;有人图方便省事,举家去饭店吃团圆饭;有人订购年夜饭半成品,自己回家DIY;更有些紧跟潮流的年轻人,带家人一起出去旅行过年,在异域他乡感受不同的除夕风情……显然,时至今日,年夜饭已成为一种家庭向心力的传统符号。在物质丰盈的今天,人们已不在意这种传统习俗的形式,而是更加认真、虔诚地去感受大年三十母亲在灯下的唠叨叮嘱,去感受无数的游子顶着寒风,踏着大雪往家里赶的那份执着与真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此同时,马斯洛又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回顾这些年除夕夜餐桌的改变,我想,我个人身上的种种经历和感受,又何尝不能看做是一个大时代变迁的缩影?一餐小小的年夜饭,从对温饱的渴望,逐渐演变为一种情感的依托,一种对生活方式的自我探索和体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今年的年夜饭到底吃什么?这或许已经真的不重要了吧。更重要的是,它早已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团圆、美满,和对新年、新生活的期待。

可以说今昔除夕年夜饭见证了中国人生活状况的巨大变化。再细细想来,这些年切身感受到的改变,又何止年复一年的除夕年夜饭?衣服从蔽体御寒的物件成为了一种紧随风尚的体现;住房从遮风挡雨的砖瓦变成了彰显品位的空间;出行从拥挤嘈杂的绿皮车变成了方便快捷的高铁……点点滴滴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印记。

如今,十八大又对中国的建设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又一波改革浪潮来袭,我们的生活即将迈向全面小康更新的一页,不知在未来,年夜饭的餐桌上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充满信心期待着。

周建美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常州委员会 联系电话(组宣处:0519-85683969) 邮箱:czzg609@126.com
苏ICP备10003730号-1 技术支持: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