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拜读了刚出版的《父子侨领——庄希泉、庄炎林百年传奇》这本长篇传记,深受感动,他们那种“一家两代人、同样爱国情”的永爱中华的心灵,深深激励着我拿起笔来推荐此书。
庄希泉、庄炎林父子是中华侨界的领袖人物,作为两代侨联主席,庄氏父子对我国的侨务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本传记是庄氏父子的合传,不仅介绍了他们父子二人的革命经历和传奇一生,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广大的海外华人华侨热爱祖国、心系中华的赤子之情。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罗豪才同志为此书做序,并在序中简要概括了庄氏父子的革命经历。
庄希泉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为民主革命两次下南洋筹款,后又赴新加坡办实业、兴教育。期间,他与夫人余佩皋等人发起、领导了有二十多万侨胞参与的反对殖民当局压制华侨教育的斗争。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庄希泉夫妇在厦门加入国民党,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并因此入狱,备受折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们毅然退出国民党组织,在上海、福建及新加坡等地开展反蒋抗日活动,再次获罪入狱。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香港、桂林、重庆等地从事抗日工作。尤为感人的是,在广西期间,他毁家纾难,与时任中共地下党党员的儿子庄炎林等冒险潜入已被日军占领的香港,将二十多箱家产设法搬运出来变卖,所得的全部捐给当时的中共广西省工委,支援抗战。解放战争期间,庄希泉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支持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体现了一位民主人士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庄希泉与陈嘉庚先生早年熟识,在历次革命期间又互相支持鼓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前夕,庄希泉受党中央委托作为特使赴新加坡,邀陈嘉庚先生回国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庄希泉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侨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与何香凝、廖承志、方方等同志一道,协助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侨务政策。他深入侨乡,了解侨情,慰问侨胞。在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刚正不阿,抵制“左”的影响,保护了一批归侨、侨眷干部。春回大地后,庄希泉以九旬高龄出任第二届全国侨联主席,为侨务界的拨乱反正、侨乡的两个文明建设以及侨联组织的健全和发展倾尽心血。1982年,在列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庄希泉以九十五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庄炎林十七岁参加革命,曾先后在广西、广东、上海等地从事抗战和地下工作,可谓九死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福建省的共青团、文教、宣传、水电、省政府等部门工作,后调任国家对外经济联络部,赴坦桑尼亚负责包括坦赞铁路等在内的援外事宜。回国后,历任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侨联主席等职。卸任后,他退而不休,继续为侨务等工作发挥余热。期间,他发起并参加了我国首届铁人三项马拉松比赛,被誉为‘中华第一老人’。”
谢 玉 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