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员窗口 >> 内容
从牛津学者到党外领导干部
发布日期:2015-12-16  来源:致公党 浏览次数:2992  字号:〖
 

2004年的秋天,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我,为了进一步做好科研,考虑出国留学去世界上顶尖的学府、追随学科中的大师。在幸运地获得了英国政府和牛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之后,我离开了刚出生不久的小孩,踏上了前往异国他乡求学的航班。

图片资料
     在英国牛津与实验室同学一起(右二为作者)

在牛津的近六年中,我在世界上最好的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以最短的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随后留校做了一名博士后科研工作者。然而,英国终究不是我的国家、我的家,侨海报国一直以来是我内心深处的情结,因此我和家人决定主动中止与牛津大学的长期合同回国。我原本打算回国后进科教单位教书育人,然而在和高校院所的接洽过程中,机缘巧合地遇上了常州向海外招聘县处级领导干部。常州的诚意、环境、魄力和效率都给我极大的震撼,我决定调整原先的计划。

2010年初,我举家回国,满怀忐忑来到常州,开始走上了党外领导干部的道路。回头看,无论是在业务工作中,还是在党派、社团、政协等政治生活中,我都在领导关心、同志们的无私帮助下努力适应了新的角色,度过了非常充实而有意义的又一个六年。

作为行政机关的一名新兵,首先就要给自己找准定位。我是从事化学和生物化学科研工作的知识分子,发挥专业优势从政履职是领导、同事包括老百姓对我的要求。因此,我从一开始就立足“专业”,带领科技局的团队以科学的方法搜集专业情资、分析项目的先进性合理性,为常州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提供中肯的技术层面参考意见。目前,常州的生物医药园区和人才管理部门对于不了解的项目一般都会咨询科技局。但是当今生物科技发展迅猛,继续持续开展科研对于知识更新非常有帮助,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同意我在常州大学兼职带研究生。回国至今,我已和我的科研团队发表19篇生化研究论文在走上现在的岗位之前,我并没有涉猎过管理科学,但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大体上都是相通的,因此我自学管理知识,先后牵头组织国内外、部省市、政企研团队承担了两项省级以上软科学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8篇管理论文。

事实上,海外求学工作经历不仅让我有机会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同时提高了自身外语表达能力、结交了许多国际友人、了解了外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如何将这些海归的“副产品”在业务工作中实现价值,我做了一些发挥优势的尝试和探索。首先我从引进母校牛津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心以合资公司形式率先在大陆选择落户常州入手,主动为地方开拓包括以色列、英国等在内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同时,我研究了国外在科技管理中的一些好的做法,进行本地化改良;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从协助海归人才落地开始我和同事们认真研究了国外的孵化器运作中重视被孵化群体之间网络建设对项目的支撑,创立并坚持运营了5年多具有虚拟众创空间色彩的“生物医药沙龙”,目前影响力已经覆盖沪宁线!

图片资料
    作者与他发起组织的常州市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沙龙

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我发现一个人的力量相当有限,完全脱离在政治团体之外的人是很难实现自己侨海报国理想的。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致公党是一个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特色鲜明的爱国政治团体,我想这就是那个适合我的党派,可以让我的侨海特色更充分地发挥出来的。当正式成为民主党派的一员之后,我开始跟随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同志持续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全面提升了专业履职的能力。同时我也因此获得了统战部门更多的关心,有机会走进了各种涉侨涉外群团组织和青联、政协这样的政治舞台,有更大的空间来实现侨海报国的愿望。一方面,我作为留学人员的代表将这几年回国工作经历的体会毫无保留地以海外学子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在党派和群团组织的活动上告诉打算留学回国人员,同时也尽量去协调资源协助其他侨居海外的学子回常创新创业。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在政府综合部门工作的有利条件强化专业的参政议政能力,围绕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全力开展包括“健康产业、科教国际化、创新创业法制环境”等重大课题在内的调研工作,撰写了不少提案和社情民意。

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和成长,我对党外领导干部这一角色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首先,党内干部也好,党外干部也好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我这样的党外行政副职,在党组会上也只是列席人员,更要自觉将自己完全置于本单位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之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任何事情,一经党组会议作出决定,都要不打折扣坚决执行。其次,当党外干部不是做摆设,而应围绕地方党政中心工作、所在单位重点工作、分管条线薄弱工作,发挥专业优势,用好自身资源,做到“想干事”、“会干事”、 “干成事”。再则,能够作为一个由优秀成员组成的群体的代表走上领导干部的岗位,应该要比所在群体里其他同志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所以党外领导干部应该做好所在党派或者团体的表率,同时在统战部门的指导下用好资源和话语权做好这个群体与党委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从牛津学者到党外领导干部,在接近六年的身份角色的重大转变过程中,我曾经有过迷茫和困惑;幸运的是,在常州这样一座开放的城市,党委政府是创新的、领导同事是包容的,大家都给了我调整适应的时间和空间。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蒋鹏举 

 
主办单位:中国致公党常州委员会
邮箱:czzg609@126.com    苏ICP备10003730号-1
联系电话(组宣处:0519-8568396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