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成就艺术
在常州大学非遗展示馆里,一幅清新淡雅而又栩栩如生的留青竹刻作品特别引人注目。画面上云雾飘渺,一个现代服饰的人,穿过山洞,俯视山口。从“新桃花源记”五个字看去,只见一对说说笑笑的女子向着村落而来,进入村落,两个书生模样的男子在高谈阔论,旁边一位搬运工饶有兴味地在听着谈话;搬运工的前面,一个卖货郎正在给一个抱在母亲怀中的孩子介绍拨浪鼓;卖货郎的物品吸引了一个没穿裤子的小孩童,小孩童的举动引得一个骑马路人呵呵直乐,却没注意到自己的马就要撞上山墙………作品采用当代流行“穿越”题材,刻画了一个现代人生活的新桃花源,从优美的生活环境、从容的生活节奏、幸福的生活感受等方面表达了对“中国梦”的向往与追求。 郭琳留青竹刻作品《新桃花源记》
作品由于表现生动、艺术精湛,在参加完作者在上海举行的留青竹刻个人展览后,便被常州大学非遗展示馆收藏。其创作者致公党员郭琳,是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副教授。郭琳说,自从来到常州,接触到留青竹刻,就不可自拔地爱上了这项传统艺术。2009年起,她正式拜师,从事竹刻艺术研究。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功底,加上我市竹刻大师毫无保留的指点,以及对竹刻艺术的热爱,郭琳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互促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发表论文及会议论文20余篇,创作作品入选200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中法文化年”展览作品,作品《留青竹梳》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举办的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获金奖,另有系列作品被印制成精美的邮票、电话卡。
革新,注入活力
留青竹刻在中国工艺美术苑里属凤毛麟角,享有盛誊,2008年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的留青竹刻产品通常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绝大部分产品能够机械化、批量化、工厂化生产、成本极低的当下,留青竹刻由于制作繁琐、耗时,导致价格相对较高,使得这些竹刻的笔筒、台屏等在明清时代属于乡野文化的民间艺术,到如今,却成了相当小众化的消费。
郭琳在创作研究中看到了这个情况,如何让竹刻艺术从阳春白雪走近寻常百姓就成了她思考的一个首要问题。她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百姓、植根于群众,若要继续健康发展,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其原生地区的传承和广泛的社会认可,也就是说,不能墨守成规,要挖掘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实用价值,让 它“活”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能够为今天所用。为此,她对传统的留青竹刻进行了革新,将其与梳篦相结合,创作了原竹梳篦,既保留了留青竹刻的特点,又使梳子有了新的改观。市场证明她的方向是正确的,她的一项改革了梳子构造的发明专利,还被常州市神工有限公司收购! 竹梳作品:梅兰竹菊
郭琳说,留青竹刻这样美丽的艺术,继承是首要的,为此要重视革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传承,保护非遗
作为“致力为公”的致公党党员,郭琳觉得自己义不容辞,应该加入到培养竹刻艺术人才的洪流当中,为留青竹刻的传承与保护尽己所能做点事情。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非遗的流失,不仅是一种技艺的消亡,更是非遗原生地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消亡。为此,非遗亟需得到传承和保护。
留青竹刻又不同于一般的非遗,它的传承,不仅需要传承者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更要有一定的艺术素质和美术修养。为此,郭琳一方面全心投入留青竹刻的学习、研究和创作,另一方面奋力呼吁这个行业培养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她把留青竹刻编入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努力在课堂里培养更多人对这项非遗的兴趣、发现更多的人才。
2015年,她的呼吁有了振奋人心的成果。9月8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立项资助项目名单公布,郭琳负责的竹刻艺术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作为全国99个项目之一入选人才培养资助立项名单!如今,在这项国家级艺术基金的资助下,郭琳和她的团队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陈国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