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员窗口 >> 内容
杨福宽:位卑未敢忘忧国
发布日期:2016-10-31  来源:致公党 浏览次数:  字号:〖
 

杨福宽:位卑未敢忘忧国

早晨7点半,从麻巷的家里来到正衡中学,晚上9点后才离开校园——十年来,除了出差,这是杨福宽惯常的作息时间,甚至大年三十,他也要早早赶到学校值班。杨福宽说,从个人而言,他喜欢校园的氛围,愿意在学校办公、读书,哪怕是放假学生都走了,闻着校园独有的气息,内心也感到宁静欢娱。

图片资料

从被迫辍学的优秀农村学子,到建筑工地上的打工者,到开办自己的建筑公司成为业界的佼佼者,再到投身教育成为民办正衡教育董事长——这,是杨福宽的人生历程。现在,正衡中学是常州最优秀的初中之一,毕业生大部分进入重点高中,每年常州高考状元中,都有来自正衡中学的毕业生。

时光荏苒,岁月磨砺着杨福宽的人生,也见证了他从为家庭谋生存,到尽己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心路历程。

被迫辍学的优秀学子

1966年,杨福宽出生于泰州兴化。这里地处里下河流域,河湖港汊交错,地势低洼,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还无力在里下河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因而十年九涝,人民生活十分贫困,俗语说,“到了兴化心发慌。”在杨福宽的记忆里,小时候出门要乘船,是那种人工摇橹的小舢板。村里没有瓦房,全是泥土坯墙茅草屋顶,下雨时家家屋里漏雨。

在贫穷的故乡,一家7口的杨福宽同样家境艰难。但杨福宽很感激父母对他的教育。父亲卧病多年,无法外出挣钱,就在床底下偷偷养了几只兔子(当时政策不让养),尽己所能贴补家用。他教育杨福宽,做人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人穷不可志短,待人接物不可有穷相。母亲一人负担全家生活,但却从没有抱怨。

小时念书的条件,差到今天的人无法想象:没有教室,也没有桌椅板凳,地上摆两块石头,上面担一根木头,学生们坐在上面,小黑板往树上一挂,老师在露天给他们讲课。晴天一身灰,雨天干脆就放假。

就这样,杨福宽坚持念到了初中毕业,并成为全乡当年唯一一个考取兴化高中的学生。在县中,杨福宽成绩优异,可他的高中只念了一个学期。一年几十块钱的学费生活费,压得这个少年喘不过气来。老师们可惜这么好的学生辍学了,追到他家里,表示只要他去上学,费用由他们资助,杨福宽远远躲开了。

多年后,杨福宽回忆说,“父亲病重母亲劳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还怎么忍心继续上学?” 17岁,杨福宽离开校园,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泥瓦工。

虽然年纪小,因为肯吃苦,脑子活络,一年后,100多位老乡竟然推举他当了“包工头”。杨福宽说,那个年代的包工头,干的活跟大家一样,要早起晚睡,每天也只比工友多七角钱。和工友们不一样的是,工友们攒了点钱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杨福宽挣的钱除了贴补家里,业余他报了职中的课程,进而进修了南京建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的函授课程,23岁,他被评为武进马杭修建站先进分子。

为教育做“服务工作”的董事长

 清凉东路48号,是常州市正衡中学的所在地。略显局促陈旧的外观,难掩常州人对这所私立学校的热衷。每逢升学季,许多常州家长和学生几乎挤破了门槛。

2008年,为响应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精神,常州市将名校正衡初中试点改为民办。杨福宽在建筑和房地产业之外开拓新领域,全额投资了正衡中学,并担任正衡教育集团的董事长。这所学校始建于1925年,曾培养出一大批精英人才。

有悠久历史的名校由公办改为民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原来属于事业编制、医保社保等福利待遇很有保障的老师们,忽然变成了没有编制、工资保险福利都要自收自支的“打工者”,有些老师思想上转不过弯来,而名校老师调到别的学校,愿意接收的地方很多。杨福宽首先面对的,是稳定人心和师资队伍。

在教职工大会上,杨福宽向大家承诺,公办学校所有的待遇,改为民办后一律不变,能够交的各种保险学校继续交,不能交的,买商业险,保证大家没有后顾之忧。“教育教学的事情,你们去冲锋陷阵,后勤保障工作,我来负责!”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校园周边交通堵塞、天气异常供水供电出现故障、与方方面面协调关系,这些他都包干了。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就是为了保证遇到情况,能第一时间去处理。杨福宽还提出,老师们个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如子女入幼儿园、上小学,或者家人生病联系好医生,他能够解决的,尽量帮助解决,“宁可我去求人,去解决问题,只要老师能安心教学。”

几年下来,原有的优秀师资稳定了,还招来更多人才。艾璐在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获得过一等奖,是从另一家中学应聘过来的,王璐君是南艺高材生,在常州大剧院开过个人古琴演奏会,毕业后来正衡成为音老师。有老师说,“跟着杨董做事,心里踏实。”在国家还没有明确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一样时,就有老师说:“我们正衡的老师,应该是有教育理想的教育家,眼光不能只盯着退休待遇,要相信我们把教育事业做好了,应有的待遇自然会有。”

杨福宽说,听到老师们这些话,他很感动。教育事关人的成长,每个孩子牵系着家庭的希望,因此这些年来,他一直如履薄冰地努力着。“好的学校,师资、生源、管理三者缺一不可,一个学校办好很难,但办坏可能是一两年的事,古时候尧告诫说, ‘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办学校真是一点差池都不能有。”

随着正衡中学办学水平日益提高,杨福宽在教育界慢慢声名鹊起,但当有人叫他“杨校长”时,杨福宽总是拒绝,“不要叫我校长,我只是个热心教育、为教育做好服务工作的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

近些年,正衡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在全市初中名列前茅,篮球、艺术体操、田径等体育队也多次在全市竞赛中获得第一,文艺汇演中也屡屡获奖,正衡中学已经成为常州的明星学校。

在来到正衡中学的第一次会上,杨福宽曾对教师们说,“正衡是名校,办不好学校,我们上对不起祖宗先贤,下对不住子孙后代。我们一定要办好,来回馈社会。”

这些年,正衡中学和杨福宽本人默默做了许多回馈社会的善事。对于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正衡会减免学费;学生家里遭遇重大变故,学校也会给予资助,如一位学生父亲突然遭遇车祸,对方没有买保险,学校免去了这位学生所有学费;正衡中学还接收了来自贵州地区的贫困学生,“刚来时,他们见人头都不敢抬,现在变得非常开朗、阳光。”杨福宽说,学校正在联系有关方面,准备免费为老少边穷地区提供免费的师资培训,让那里的教师来正衡观摩、实习,把正衡的教育方法带回家乡。

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由市教育局牵头,正衡中学先后与原来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雕庄中学、罗溪中学结对建设,结对后,这些学校仍是公办学校,只是由正衡中学派出优秀师资参与这些乡镇中学的管理和教学。“每所学校我们要派出近20名骨干教师,这是我们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吧。”

虽然不干预具体的教学,杨福宽会用他自己的方式来督促教学。有时候,他早晨会开车到学校附近,远远地观察老师来得早晚,有时候,他会悄悄在教室窗外听课,感受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杨福宽说,教育是吃的良心饭,尽心不尽心,教学效果会相差很大,董事长亲力亲为抓细节,教师们就会更努力。

杨福宽居住的麻巷小区,是常州上世纪90年代初建的老小区。“我的孩子一直跟我住一起,儿子直到结婚生了小孩,才搬出去另住。按照我的经济水平,本来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我希望他们立志做事业,而不是追求物质享受。”杨福宽这样言教,更这样身教,他的手机是用了很多年的不到一千元的华为,身上穿的也是百元左右一件的普通衣裳。

杨福宽不喜欢应酬,晚上在办公室,他常常是一个人读书,思考问题。“教育和养老,可能是我们国家今后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主要精力会朝向这些事业。”阅读的书中,杨福宽尤其喜欢读教育家的传记,“跟那些前辈比起来,我做的算什么?每个人不过是历史接力棒中的一员,我想尽可能尽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吧。”

杨福宽说,从学校辍学走上社会时,他想的只是解决家人温饱问题。后来,想能不能在城市有套几十平米的房子,再后来,想着能不能全家有城市户口。慢慢地,这一切都有了,随着事业渐渐做大,他慢慢想着能不能给社会多做点贡献。杨福宽说,加入致公党,有了更多参政议政的平台,是他回馈社会的另一个途径。在市政协,杨福宽经常是提案最多的委员之一,许多提案推动了政策的改进。

图片资料

位卑未敢忘忧国。时代给了杨福宽这一代人磨难,也给了他们发展的机遇,更激发了他们的家国情怀。杨福宽现在关注的,是教育改革,他经常外出取经,去英美国家名校考察学习,他说,教育事业往小了说,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未来,往大了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正衡在我手里,能够走得更远更高,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能够面向新时代的国际化人才。

 

                         刘宝;刘进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常州委员会 联系电话(组宣处:0519-85683969) 邮箱:czzg609@126.com
苏ICP备10003730号-1 技术支持: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