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内容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全力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发布日期:2024-02-04  来源:致公党 浏览次数:  字号:〖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全力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蒋鹏举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常州市委主委,常州市副市长

常州是江南名城,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乡镇企业的发起地,也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23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额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均、领跑苏南。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产业集聚度全国前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500亿元左右。

常州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也是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目前拥有高等学校13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3所、双一流高校校区2所、专科院校8所,本科生约6.92万人、专科生约9.64万人;拥有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约3.9万人。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常州5年4次获评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特别近年抢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契机,推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首批产教联合体落地常州,实现了国家职业教育“一体两翼”总体布局在常州的“两翼齐飞”。

常州的职业教育发展以相对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托,基础较好,但是,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对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对标人民群众的内心期待,当前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一)普职比进一步扩大,影响中职学校正常办学。中职教育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但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校整体吸引力还不强。近年来,普职比的比重逐步向“普”方向倾斜,许多城市实行“先普高、再职校”“分数优先”招生,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水平进一步降低。我国2022年普通高中的招生容量为近948万,保持现有水平,2022年出生的956万人口,14年后几乎都能上高中,如果出生率继续下降,部分高中会招不满人,届时中职学校可能无生可招。就常州而言,随着产业转型加快,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许多企业已不再招聘中职毕业生。某些省份已宣布普职比将扩大至7:3,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的意愿迅速下降,中职教育何去何从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

(二)投入保障不足,制约高职院校内涵提升。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相比于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大、政策限制小;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活动频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程度深。职业教育不是省钱的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然而,2022年高职教育经费总投人为3392亿元,仅占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20.69%,仅约为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1/4。投入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牵引力不够,影响职教本科引领发展。发展职业本科是“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全国目前共有职业本科33所,其中民办22所、公办11所,以民办为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很难起到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和主体作用,高水平公办高职院由于多方因素限制暂时难以实现升格愿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难以突出职教本科的引领作用,无法与主体地位的高职专科,形成“大手拉小手”的发展格局。当前,常州虽有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3所,但仅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列入“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很难满足产业发展对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以上是我们发现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都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我们建议:在全国建设若干个以设区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先锋区,并在以下方面开展探索:

(一)探索举办独立设置的五年制高职院,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五年制职业教育通过“长学制”培养,毕业生职业忠诚度高、文化基础厚实、技能水平扎实,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五年制高职学生生源主要为本地学生,具有“本地生源、本地就业、本地贡献”特征,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地方政府集聚人才资源期盼。为此,建议教育部在先锋区内允许独立设置五年制高职院,主体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也可部分招收高中毕业生,实施三年制大专教育,办学保障、管理要求、评价标准均与传统三年制高职院相同。独立设置五年制高职院,能有效克服“中职体制、高职办学”“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各管一端”弊端,充分释放“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进一步巩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稳定性。

(二)探索建立高职院校分类激励机制,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国家财政拨款是高职院办学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学质量等落实职业教育经费”突出了政府责任。针对新时期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建议教育部在先锋区内加大高职院办学投入,并对产出绩效开展分类评价:对于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重点提升对接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标准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对于省内高水平高职院校,重点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能力,推动成为省内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阵地;对于其他高职院校,重点提升实训基地、教师队伍、课程专业和服务发展能力,厚实人才培养基础,促进学生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

(三)探索优先支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拓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国家“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提出,原则上每省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拟设立数不超过2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等条件的”专业,“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建议教育部在先锋区内优先考虑优质公办高职院(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校、国家“双高计划”校等)独立升格职业本科学校工作,条件达标一所、审批通过一所,不受区域和名额限制;同时加快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扩大职业本科办学规模。特别要大幅提高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面向高职院和中职校的招生比例和数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适应性,完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的技术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

常州作为新晋的万亿之城,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在职业教育上,已经形成以江苏理工学院为职教母机,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工院校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职业教育发展,常州均已具备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条件。如教育部考虑设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先锋区,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走在前、做示范”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积极争创先锋区,在以上方面不断探索、踔厉创新,努力打造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常州样板,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办单位:中国致公党常州委员会
邮箱:czzg609@126.com    苏ICP备10003730号-1
联系电话(组宣处:0519-8568396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