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蒋鹏举讲述提案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5-09-26  来源:致公党 浏览次数:  字号:〖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常州市副市长、致公党常州市委会主委蒋鹏举等委员提交的《关于“四链融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协同的提案》和《关于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助推全国碳市场扩容提速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推动了工作落实见效。




蒋鹏举本人是一名海归科研工作者,在常州市政府也长期分管科创等方面的工作。提案的背后,源自他勤思考、善学习、精调研的习惯和积累。

2023年,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出版。蒋鹏举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这部专题文集,并结合自身工作深入思考。在工作中,蒋鹏举注意到,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应该相互衔接、相互协同、相互支撑,充分发挥各省市的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的分工,一体化推动“四链融合”,让创新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畅通流动。当时,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推动“四链融合”方面各显其能、各具特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中心城市呈现出“虹吸效应”,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不畅,产业链的韧性不足,“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有待加强等情况。

如何让长三角三省一市加强统筹组织协调,一体化推进“四链融合”?带着思考,2023年6月,蒋鹏举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参加了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学习。学习和调研,让蒋鹏举的思路日益清晰。产业链在“四链”中处于龙头位置,蒋鹏举建议,以重点产业链为主线,打造“四小时产业创新走廊”,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创新循环,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同时,中心城市应以强链为发展重点,强化区域内的产业链的完成度,强化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何统筹推进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资源配置,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水平。蒋鹏举建议,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自主可控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任务为牵引,系统整合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统筹规划推进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长三角中心城市建立一城市一实验室,避免城市创新载体同质化竞争,打造相互补充、融合产业的城市实验室体系,推动建立长三角城市实验室建设协调机制,鼓励成立长三角省市实验室联盟,推动相互学习借鉴,错位发展。依托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职业教育示范城市加快产教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产业走廊,鼓励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支持各地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区域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围绕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区域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推动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整合。蒋鹏举还从加速资金、人才等科技创新要素畅通流动,推动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一体化推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四链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建议。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蒋鹏举将提案带到会上,分享交流时,得到了委员们高度认可。致公党上海市委会主委邵志清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司徒国海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委员等对提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联名。提案立案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了这件提案,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会同办理。

“在办理的过程中,我们以两个国际合作园区为切口推动了江苏和上海在‘四链融合’方面的深度合作,另外也包括长三角碳纤维创新中心与整个长三角的科研、产业的全面合作。去年我提交了多件关于长三角的提案,今年也联名了一件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提案。在办理过程中,我感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拿出实实在在举措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我也会继续履职尽责,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蒋鹏举表示。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统筹推进长三角地区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持续支持长三角地区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学研力量,牵头建设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而《关于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助推全国碳市场扩容提速的提案》的出炉,源于2023年蒋鹏举在常州某新能源企业的一次实地调研。

在一家光伏企业座谈会上,负责人的感慨像颗石子投进他的心里:“碳市场本应是新能源企业的‘绿色指南针’,可地方市场像撒了把‘玻璃碴’,规则各吹各的调,跨省业务处处磕绊。”负责人翻出的数据显示,企业在江苏试点的碳配额交易成本,竟与邻省差出一截,核查标准、履约要求更是“各唱各的戏”。

蒋鹏举在调研中发现,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常州某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智能车间里,他和调研组注意到企业自主研发的碳足迹追踪系统虽然已经实现全产业链覆盖,负责人却仍眉头紧锁:“要是全国数据标准不统一,这些精细化管理的成果,就像埋在土里的金子,难发光啊!”在某碳交易服务机构里,工作人员展示的地方试点差异表显示——部分试点地区在配额分配、抵消机制、交易品种等方面存在数十项实质性差异,无形的市场壁垒让绿色动能难以畅流。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249亿元,但地方试点向全国统一市场的过渡,仍需跨越一道道关隘。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地方市场融入全国体系成为必然趋势,但企业对政策衔接的担忧、对统一规范的期盼,让他意识到必须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找准“痛点”、开出“良方”。

带着这些困惑,蒋鹏举联合环境、能源、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广东等碳市场试点地区,与3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20余家新能源企业及多个碳交所深聊细谈。调研越深入,问题越清晰:如何跨过碳市场“统一难”与“监管弱”的十字路口?

从市场体系看,虽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中央与地方协调搭了架子,但碳交易确权、质押、结转等关键环节法律法规亟待完善,还存在省际间职责不清、信息存在壁垒等问题,导致全国市场“合力难聚”。某跨省能源集团负责人说:“就像让不同轨的火车强行并道,怎么可能无缝对接?”从金融监管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绿色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但多数地方试点的碳金融规则还停留在现货交易阶段,碳期货等衍生品成了“无主之地”。在调研中,部分机构坦言:“市场上已出现部分机构自创碳金融产品,亟须规范引导。”

带着这些调研成果,蒋鹏举和调研组聚焦“统一交易体系”和“完善金融监管”两大核心,反复打磨提案初稿。

企业盼的“过渡期政策衔接”、专家提的“跨部门协同监管”,都被一一织进提案的“经纬”里,最终形成建议——纵向要搭起统一交易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法》立法,让中央监管与地方试点“琴瑟和鸣”;横向要筑牢碳金融监管网,扩大市场主体、建强协调机制,让绿色金融真正为低碳发展“输血”。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份凝聚着调研心血的提案被蒋鹏举正式提交。让他振奋的是,提案很快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主动沟通提案建言,深入探讨政策落地的可行性。



翻开提案答复函,字里行间满是惊喜:全国碳市场2257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同台竞技”,累计成交额冲破270亿元,履约完成率始终稳定在99.6%以上;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绿色贷款超1.13万亿元,33.77万亿元的绿色贷款余额正以35.1%的增速向前奔跑;地方试点在总量控制、有偿分配上的探索,也成了全国统一市场的“铺路石”。

更让人期待的是,答复明确提出要扩大行业覆盖、规范碳金融业务,这不正是企业当初盼的“及时雨”吗?

从地方试点的“星星之火”到全国统一市场的“燎原之势”,从现货交易的“蹒跚起步”到碳金融的“规范起舞”,这份提案的办理过程让蒋鹏举深有体会:好提案既要扎进实践的泥土,更要接上时代的地气。他说,会继续当好碳市场建设的“观察员”和“推动者”,相信假以时日,全国碳市场会更加规范、活跃,让经济发展在绿色转型的天空中振翅高飞!

从科研学者到政府部门领导,再到全国政协委员,尽管身份不断转变,但是勤学善思、求真务实的科研逻辑始终是蒋鹏举一以贯之的思维底色。他幽默地称自己为“野外工作者”——企业车间、科创机构、实验室……处处都有他调研的足迹。未来,蒋鹏举将继续秉持着这份细致、严谨的钻研精神参政履职,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文章来源:《“四链融合”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全国政协委员蒋鹏举讲述提案背后的故事》(《人民政协报》);《以“双碳”为翼,助全国碳市场“破茧成蝶”——一份政协提案背后的调研与实践》(《中国政协杂志》)

 
主办单位:中国致公党常州委员会
邮箱:czzg609@126.com    苏ICP备10003730号-1
联系电话(组宣处:0519-8568396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